沈洁律师联系电话:13917766155

开机时间:365天 8:00~21:00

首页 | 人格权 | 婚姻法 | 继承法 | 收养法 | 侵权法 | 房地产法 | 交通事故 | 民事诉讼法 | 法律法规 | 网站地图

刑法 | 物权法 | 合同法 | 公司法 | 劳动法 | 海商法 | 保险金融 | 知识产权 | 民商事仲裁 | 法制新闻 | 律师介绍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发布部门】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文字号】沪安监职安[2014]3号【发布日期】2014.01.10【实施日期】2014.01.10【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本导则适用于在沪已经投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除煤矿企业以外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不包含涉及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现状评价的导则将另行发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然而,鼓励本导则使用方根据本导则的编写精神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8号)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9号)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60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T 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5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GBZ/T 19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

GBZ/T 20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

GBZ/T 204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

GBZ/T 205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BZ/T 223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 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二部分:化学物

GBZ/T 229.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三部分:高温

GBZ/T 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四部分:噪声

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 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J 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 16758 集气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4754-20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86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3.1用人单位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

3.2职业卫生

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

3.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应用职业卫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状态下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健康影响等做出综合评价。

3.4职业卫生评价

应用职业卫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用人单位或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健康影响等做出综合评价。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以及事故性评价等职业卫生评价。

3.5评价单元

根据用人单位生产的特点和评价的要求,分析生产工艺、设备布置以及作业岗位分布情况,将工艺流程、设备布局、作业岗位分布以及接触有害因素相对集中、相互影响且难以分割的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区域。可以设立多级单元。

3.6关键控制点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引起的职业病种类分析其危害风险度,并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岗位接触情况综合分析,分别对各评价单元作出职业病危害程度大小的结论,选择危害程度(风险)较大的单元或作业点,确定为该项目重点防护的单元或作业点,即关键控制点。

4.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4.1目的

4.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4.1.2明确用人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4.1.3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具体要求。

4.1.4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5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4.2基本原则

4.2.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2.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人为因素的影响。

4.2.3现状评价工作应在常态生产状况(注明现时产量和设计产能)和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4.2.4现状评价中检测数据应符合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检测与评价工作应该符合相关行政主管管理部门对服务机构资质管理的要求及其相关工作规范规定。

5.评价依据

5.1法律、法规、规章

依据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5.2规范、标准

规范参照本导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根据具体评价内容进行增加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5.3 基础依据

用人单位委托评价范围的设计资料及其职业卫生专篇、前(历)次职业卫生评价(可能提供的)、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的预防性审查意见(可能提供的)、现时设计及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健康监护资料;现状评价工作委托书等。

5.4其他依据

与现状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如其他安全、环保等相关评价资料。

6.评价范围与内容

6.1范围

说明评价涉及的建设范围,建设范围应描述该次评价委托方所委托的评价区域内的建筑物名称(编号)、生产设施及生产内容等,明确实际评价的范围(主要针对现时运行区域、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6.2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卫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作业流程及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等。必要时(受委托)还应对项目现址进行评价。

7.评价方法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配置情况和作业环境状况等,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并可通过检查表法等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

7.1职业卫生调查

在分析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设计资料以及此前历次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评价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职业卫生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概况,现时运行情况、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卫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其运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健康监护结果分析情况等。

首次评价应该简述用人单位发展历史,包括历年发生的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等项目情况的简要描述。简述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史概况,包括以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发生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健康监护结果分析等情况变化的简要描述。

7.2职业卫生检测

7.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用人单位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进行检测。

7.2.2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参数检测

接受委托时应建议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参数进行检测。在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超标时必须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防护参数进行调查和检测,以鉴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率,分析超标原因。

7.2.3建筑设计卫生参数检测

接受委托时应建议用人单位根据现行检测规范和方法,对车间的通排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设计卫生参数内容进行检测。

7.3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

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规定、标准对调查收集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体检单位资质、体检项目、应检人数、实检人数的符合性,追踪复查人员的复查结果及其处置情况,调查核实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患者的治疗和处置情况等。

7.4检查表分析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等,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对用人单位的相关评价内容进行调查与评价。

8.评价程序

8.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读相关技术设计资料以及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评价等资料、编制现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8.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填写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现场调查表)、工作日写实、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以及档案资料的核实等工作,并收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8.3报告编制及评审阶段

主要工作为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评价结论,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和持续改进建议,完成评价报告的编制。对评价报告进行评审、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成正式报告。

9.现状评价方案编制

9.1评价方案

是具体指导现状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现状特征,明确评价范围、内容、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并编制组织实施计划。

9.2评价方案步骤

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和初步现场调查后编制。

9.3评价方案内容

9.3.1概述

简述用人单位概况、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9.3.2编制目的及依据

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前(历)次职业卫生评价报告、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等。

9.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范围、评价单元和评价内容。

9.3.4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在了解用人单位生产运行情况和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职业卫生调查。

9.3.5检测方案

确定单元(或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定点和样品数等。

9.3.6组织计划

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10.评价报告编制

现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需以数字或图表表达的内容,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图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报告的格式由正文与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为附件的结论性摘要。评价报告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10.1 报告正文

10.1.1用人单位概况

用人单位概况:描述企业名称、单位地址、机构类型、企业规模、行业类别、行业代码、生产产品及其设计产能、正式投产时间、评价范围等。

10.1.2 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价

10.1.2.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其接触情况

根据各评价单元岗位设置、设备状况、使用物料、作业人数、作业流程、作业时间、作业频率、作业环境以及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说明各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10.1.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10.1.2.2.1采样(测试)点选择

按照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及GBZ/T 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的要求进行采样(测试)点选定。

10.1.2.2.2检测结果分析结论

按照各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对照GBZ 2.1或GBZ 2.2等标准,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对超标点及其超标因素进行原因分析。

10.1.2.3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结论

根据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性、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岗位接触程度、作业环境危害因素浓(强)度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各个生产岗位的常规生产状况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非常规状况的危害程度,并突出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性分析。

建议对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引用相关的粉尘、毒物、高温、噪声的分级标准对岗位接触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列表说明。

10.1.2.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评价结论

10.1.2.4.1工程防护设施

调查各单元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暑降温、防潮防寒、防辐射等防护设施设立与运行情况,对防护设施配置数量的匹配性、形式的适宜性以及防护效果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10.1.2.4.2个体防护用品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根据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结果,对照GB/T 11651或GB/T18664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所配备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10.1.2.4.3 应急救援设施

对可能发生化学品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设置的各类应急救援设施,尤其是泄险沟(堰)、报警装置、事故通风、冲洗设备及急救用品等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及运行状况等进行调查,并对现场应急设施尤其是报警器的防护参数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作出符合性评价结论。

10.1.2.5 布局与建筑卫生学设计的评价结论

10.1.2.5.1 总体布局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相关要求,对功能分区、建筑物布置方位、建筑间距、建筑内功能分区,以及功能区域间隔断(通风与交叉污染)情况进行符合性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10.1.2.5.2 建筑卫生学设计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等规范与标准,对建筑物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采光照明、防尘防毒、防噪、防高温其他防护方面等的卫生学设计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符合性评价。

10.1.2.6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结论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调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体系文件,对规定应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度落实情况资料以及相关的职业卫生档案建立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符合性评价。

10.1.2.7职业病危害评价不符合项汇总

综上分析评价,给出用人单位所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设计、辅助用室、工程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法规符合性评价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并简要说明。

10.1.3措施与建议

在对用人单位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职业病危害控制的补充措施与建议。

10.1.3.1 整改性建议

10.1.3.2 持续改进性建议

10.1.3.3 预防性告知

10.1.4评价结论

10.1.4.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与标准,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一般、较重、严重”的分级结论。

10.1.4.2 综合结论

在归纳各分项结论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作出总体评价。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10.2报告附件

10.2.1评价要点

简要列出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及其选择、工作程序与质量控制流程。

10.2.2 工程分析

10.2.2.1工艺

列出生产工艺流程的方框简图,按流程作出完整叙述,重点对有害因素存在和作用环节的岗位的作业流程、接触方式、设备状况及作业环境条件加以说明。

重点对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及其作业点进行说明。

10.2.2.2生产岗位设置

简要说明生产班制及主要生产岗位设置,重点突出可能涉及职业危害的岗位的人数、作业时间、作业频率的分析。

10.2.2.3物料

简要说明主要物料,重点突出化学物料以及可能涉及职业病危害的物料的类别、状态、年产生(使用)量,以及化学物料的组份。

简要说明主要物料的储运,说明物料的装卸过程,以及储存场所内是否进行拆(分)装等作业。重点说明危险物料的储运情况。

10.2.2.4 设备及其布局

简要介绍主要设备,重点是可能涉及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其布局,注意避免不同种类设备相互交叉污染,以及避免设备过于集中布置使危害叠加。

建议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以及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编制检查表法进行分析评价。

10.2.2.5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调查及评价

调查评价单元具体作业点的可能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类型及数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工程防护设施类型及数量,分析评价配置规模的符合性;重点应对通排风防护设施的罩口位置、罩口形状、罩口面积的设置调查分析,得出防护设施的适宜性评价;根据通风防护设施参数测试情况及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评价防护设施的效果。

10.2.2.6 总平面布置调查及评价

建议收集用人单位的相关用地及建筑指标,并整理成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调查描述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非生产区以及各功能区内建筑物名称及其方位、建筑无之间的间距、建筑物内各层功能分区布局等,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分析与评价。

10.2.2.7建筑卫生学设计调查与评价

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结构特征分析评价其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等设计及运行参数的符合性。其中需注意强噪声、高温、高湿、大量使用强腐蚀性或高毒性化学物质、产生高危害性粉尘、涉及易燃易爆物品等的特殊建筑卫生要求的分析评价。重点应包括下列四方面内容:

10.2.2.7.1区域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涉及建筑物的朝向(长轴与南北轴的夹角)、建筑物高度及其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墙通风面积、屋顶气楼、进风口与排风口的设置、建筑物内隔断等情况的分析。对于存在产生有毒有害因素工艺的建筑物,应该根据当地主要风向、平均风速、建筑物内容积等换算可能的换气次数。

10.2.2.7.2区域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调查:对于隔断成为房中房等自然通风不良,以及产生有毒有害建筑物总平面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等需要采用机械通排风的建筑,应该详细核实机械风机的类型、数量、功率(总风量)、墙式风机或集中式通风的风口气流组织(进风口与吸风口)的布置位置、风压的梯度形成、换气次数及人均新风量等设计情况。对于全封闭建筑物必须换算每小时人均新风量。对于涉及有毒有害因素且未对产生有毒有害岗位配置局部吸风排毒设施的车间和实验室一般禁止使用循环风。局部吸风排毒设施与全室通风应形成合理的风压并尽可能建立自动连锁反应,安装止回阀,以防止有害气体倒灌污染。

10.2.2.7.3空气调节

存在集中空调系统或洁净室或区域的,应按照相关规定细化描述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包括空调设备类型、服务区域、人均新风量(或换气次数)设计参数及新风口周边污染源的距离(指有害气体逸散点或抽风排毒/除尘装置排风口)情况等进行分析。

10.2.2.7.4采光照明

各区域采光照明的方式、设备类型以及运行参数。

10.2.2.7.5其他建筑设计卫生

注意对存在强噪声源、开放性高温源、高危粉尘、危险化学物料等作业场所的建筑设计卫生要求。

对车间存在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必须按照消毒或生物安全要求作出相关描述和建议。

10.2.2.8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的调查与评价。

建议用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编制检查表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10.2.3 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与评价

10.2.3.1岗位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

调查:定员、单元划分、单元内设备名称与数量及其自动化与密闭化情况、岗位设置、作业人数、作业流程、作业时间等。分析各生产单元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岗位接触程度。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引起的职业病等。包括其固有的毒性特点(状态、毒性分级、刺激性及窒息性、腐蚀性、皮肤吸收性、致癌性、致敏性等)。进一步通过现场调查重点核实岗位化学物料使用/产生量或设备常规存量、岗位作业流程(自动化、机械化、手工)及其接触情况(人数、时间、频率)等综合分析,确定具有高危害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危险性。分别对各评价单元作出危害程度即引起职业病风险的结论,建议选择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风险)较大的单元或作业点,确定为该项目重点防护的单元或作业点,即关键控制点。

10.2.3.2检测方案及检测结果分析

参照国标、卫标、行标以及国外参考标准等确定可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及GBZ/T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的要求进行采样(测试)点选择,具体采样(测试)点设置情况见参考例表。

确定采样、检测、测试的方法,并按照用人单位生产实际情况,选择采样(检测)时段。对采样(测试)点选择的代表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检测选择、采样的工作时段选择等问题,应该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

详细描述采样时段的生产负荷率、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开启数量及其运行状况、人员规范操作等情况。必要时(接触高毒物品、可能的超标岗位)对检测情况进行实时拍摄留证。

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检测结果分析评价,应注重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

必须对关键控制点、不合格点作业岗位情况进行调查描述并建议附图片增加描述的清晰性。

10.2.3.3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

根据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性、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岗位接触程度、作业环境危害因素浓(强)度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各个生产岗位的常规生产状况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非常规状况的危害程度,并特别突出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性分析。

建议对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引用相关的粉尘、毒物、高温、噪声的分级标准对岗位接触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列表说明。具体分级换算过程见报告附件。

10.2.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与评价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中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的具体要求,逐项查阅并明确各项制度的名称、编号、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制度的合法合规性、现场调查核实制度落实情况,以及职业卫生档案的建立与完善情况,进行分析作出符合性分析评价。

10.2.4.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查阅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资料,根据单位规模、职业病危害状况、接触人数等分析评价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查阅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资料,分析评价完善性和合理性。

10.2.4.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制度核查与现场调查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10.2.4.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查阅申报回执,查看申报内容,判断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否正确。

10.2.4.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核实用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以及岗位作业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查阅相关培训资料: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教材与讲义、培训签到、培训考试等作出符合性分析评价。

10.2.4.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核实防护设施维护保养制度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记录资料,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分析评价。并对现场清洁整齐度进行调查与评价。

10.2.4.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查阅与核实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防护用品配置情况及其发放签收资料等,以及现场佩戴情况调查。

10.2.4.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要求连续收集近3年的检测结果资料,不能提供近年资料的需要说明情况并据此对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有资料的对历年检测数据的应检查点数与因素,实检测点数与人数,合格率情况,以及况因素表用品管理制度;分析历年来检测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科学性、检测布点的合理性、合格率变化趋势、超标因素及其岗位跟踪,超标整改情况等,注意分析评价相同或不同季节、气候、工况、采样时段等情况检测数据的变化,做出符合性评价。

10.2.4.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评价涉及项目的职业卫生 “三同时”备案、审核、审查的批文及其落实情况描述,如没有简要说明原因。

10.2.4.9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查阅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以及职业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并对历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检查近三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根据岗位接触情况,分析应检人数以及应检项目,核查实检人数和实检项目,以及体检单位资质。

分析评价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率,检查项目和复查落实情况。要求对复查病人以个人为基础,核实复查项目,并追查历年进展情况。

查阅资料,跟踪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患者的处置情况,并分析处置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要求。

建议对体检资料应细化趋势分析,并分析与人员流动情况与体检间的关系。

10.2.4.1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调查制度的设立及其历年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情况。

10.2.4.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调查可能发生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岗位,及其应急救援设施,并核实应急救援预案备案与演练情况。应对泄险设施(区)、报警装置、事故通风、冲洗设备及急救用品等设施设备的类型、数量及设置地点等设计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涉及高危物品的项目应急预案及其专家评审,安监主官部门备案情况调查。

10.2.4.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强调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以及生产设施的维护保养制度,核实制度落实的各类记录资料。

10.2.4.13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查阅资料,核实合同告知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及其可能的危害、防护措施及福利待遇等、告示形式告知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培训告知拥有的权利及义务等资料并分析评价。

应该单列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包括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防护设施维护保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个体防护用品配置、工伤保险、生活福利等费用。

要求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确定档案管理部门,查阅该部门的职业卫生档案资料,要求具有完整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资料,以及用人单位建筑物及生产工艺设备等的设计资料等。

10.3其它附录性资料

注意可以使用复印件,可以不设页眉与页脚。

10.3.1重要的设计图纸

10.3.2专家评审意见、专家签单及评审意见修改说明

根据需求评审并附录

10.3.3当年检测报告

评价报告应附项目检测报告,项目检测报告可以用复印件,复印件必须另加盖检验章或公章,以示真实性。

10.3.4当年体检汇总表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的格式

封页:XXXX单位(XXXX项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

报告书编号: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月日

封二:评价机构开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封三:

声明

XXXX(评价机构名称)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过程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XXXX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法人代表:(签名)

项目负责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编写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审核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签发人:姓名,签名

封四:目录

报告正文: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28行/页,30字/行。页眉:XXXX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报告编号,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页脚:评价机构名称,页码(第X页,共XX页),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

报告附件:格式要求与正文一致,要求页眉页脚与报告正文分节另列。

其他附录资料:只要求在附件目录中罗列,可以使用复印件,不要求统一页眉页脚。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的格式范本

第一部分 报告正文

1.用人单位概况

1.1企业名称:

1.2单位地址:

1.3机构类型:

1.4组织机构代码:

1.5企业规模:

1.6行业类别:

1.7行业代码:

1.8生产产品及其设计产能:

1.9正式投产时间:

1.10评价范围:委托评价的生产内容及生产设施,以及涉及的建构筑物。

参考例表 评价范围一览表

序号

建构筑物名称

生产内容

生产设施

备注

 

 

 

 

 

建构筑物包括:厂房/车间/装置、仓库/罐区、行政办公楼以及其他辅助建构筑物。

生产设施:生产装置或流水线的名称。

2.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价

2.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其接触情况

根据各评价单元岗位设置、设备状况、使用物料、作业人数、作业流程、作业时间、作业频率、作业环境以及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说明各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参考例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情况调查表

单元

名称

岗位

名称

作业点*

危害因素

接触情况

方式*

人数

时间*

频率

 

 

 

 

 

 

 

 

作业点*:如一个岗位可能涉及多个场所,逐一分行列出。方式*:巡检、自动化操作、机械化操作、手工作业。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2.1采样(测试)点选择

按照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及GBZ/T 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的要求选定采样(测试)点,具体定点设置情况如下表:

参考例表 检测点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单元名称

岗位/作业点

检测点号

检测项目

 

 

 

 

 

具体采样(测试)点选择方案见附件。

2.2.2检测结果汇总

按照各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对照GBZ 2.1或GBZ 2.2等标准,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的符合性。

参考例表 检测结果达标情况分析表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岗位数

合格岗位数

合格率(%)

 

 

 

 

 

参考例表 检测超标点汇总一览表

序号

检测项目

超标岗位

超标原因分析

 

 

 

 

2.2.3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结论

根据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性、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岗位接触程度、作业环境危害因素浓(强)度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各个生产岗位的常规生产状况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非常规状况的危害程度,并特别突出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性分析。

参考例表 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一览表
 

序号

单元名称

岗位/作业点

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

 

 

 

 

建议对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引用相关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分级标准等对岗位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列表说明。

2.3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结论

2.3.1工程防护设施

调查各单元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暑降温、防潮防寒、防辐射等防护设施设立与运行情况,对防护设施配置的数量匹配性、形式适宜性以及防护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建议附表合理表述。

参考例表 防护设施设置评价一览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防护设施

匹配性

评价*

形式

评价*

效果

评价*

名称

数量(台)

 

 

 

 

 

 

 

匹配性评价*:主要评价数量上的匹配;形式评价*:如通风设施罩口设置的评价;效果评价*:如根据罩口风速、控制风速、有害因素环境浓(强)度等综合评价。

2.3.2个体防护用品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根据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结果,对照GB/T 11651或GB/T 18664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所配备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参考例表 现场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调查

岗位名称

岗位人数

佩戴人数

佩戴种类

评价

         

2.3.3应急救援设施

对可能发生化学品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设置的各类应急救援设施,尤其是泄险沟(堰)、报警装置、事故通风、冲洗设备及急救用品等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及运行状况等进行调查,并对现场应急设施尤其是报警器的防护参数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作出符合性评价。

参考例表 应急救援设施现场调查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危险因素

应急救援设施

应急设施

数量或规格

完好数量

评价*

             

2.4布局与建筑设计卫生的评价结论

2.4.1总体布局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相关要求,对功能分区、建筑物布置方位、建筑间距、建筑内功能分区,以及功能区域间隔断(通风与交叉污染)情况进行符合性分析评价。

建议插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参考例表总平面布局评价一览表

功能分区

建筑物布置方位

建筑间距

功能布置

功能区域隔断

 

       

2.4.2建筑卫生学设计

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规范与标准,对建筑物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采光照明、其他防护等设计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符合性评价。

参考例表 建筑设计符合性评价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采光照明

其他防护设计

综合楼

符合

不符合

符合

防噪符合,防高温不符合

 

 

 

 

 

注:具体设计及参数及检测数据参照报告附件。

2.5职业卫生管理评价结论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令《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调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体系文件,对规定应建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度落实情况资料以及相关的职业卫生档案建立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符合性评价。

参考例表 职业卫生管理符合性评价一览表

管理制度名称

制度建立

制度完善

制度落实

档案建立

1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符合

部分符合

部分符合

不符合

2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3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4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5 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6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7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8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9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10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11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2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13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

-

-

 

具体调查情况见报告附件。

2.6职业病危害评价不符合项汇总

综上分析评价,给出建设项目所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及其法规符合性评价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参考例表 职业病危害评价不符合项汇总一览表

项目

判断

不符合项及简要说明

1 布局评价

1.1选址(必要并有委托时)

   

1.2总体布局的功能分区及其方位

   

1.3建筑物内功能分区及其方位

   

1.4设备布局

   

2 建筑设计卫生

2.1防尘建筑设计

   

2.2防毒建筑设计

   

2.3防高温建筑设计

   

2.4防噪声建筑设计

   

2.5自然通风

   

2.6全室机械通风

   

2.7采光照明

   

2.8生活辅助设施

   

3 工艺与设备先进性分析

3.1自动化水平

   

3.2密闭化程度

   

3.3设备材质及特殊要求(如泵/阀)类型

   

4 职业卫生检测

4.1检测结果分析(合格率情况)

   

4.2不合格点整改情况

   

5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5.1岗位防护设施

   

5.2应急救援设施

   

5.3个体防护用品

   

6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及其档案资料

6.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6.2.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6.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6.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6.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6.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6.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6.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6.9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6.1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6.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6.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6.1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判断: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不符合项及简要说明:对于判断结论为部分符合或不符合的结论,要做不符合项说明,并注明报告具体章节的页码。

3.措施与建议

在对用人单位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职业病危害控制的补充措施与建议。

3.1整改性建议

3.2持续改进性建议

3.3预防性告知

4.评价结论

4.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参照安监总安健〔2012〕73号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以及相关的行政配套文件,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职业病危害 “一般”、“较重”、“严重”的分级结论。

4.2综合结论

在归纳各分项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作出总体评价。明确其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第二部分 报告附件

1.评价要点

1.1评价目的

注意:依据总局47号令,说明本次现状评价具体适用条款,或是用人单位的自律行为。

1.2评价依据

注意:简要列举评价报告引用的相关依据,不被引用的依据建议不要罗列。

1.3评价方法及其选择

1.4工作程序与质量控制

注意:简要说明过程,并只要注明单位质量体系文件的具体年号、版号、程序文件号即可。

2.工程分析

2.1工艺

2.1.1工艺先进性分析

建议分析选用生产工艺在行业中的先进性程度。

2.1.2工艺流程及其原理说明

列出生产工艺流程图,按流程作出完整叙述,重点对有害因素存在和作用环节的工人作业流程、接触方式、设备状况及作业环境条件加以说明。建议简要说明工艺原理,有关工艺的具体技术参数等内容建议不要引用入报告,避免不必要的技术泄密。

工艺流程图:按照工艺工序以简框图方式描述,建议对相对简单的项目直接标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艺流程及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简洁明了。不能在工艺流程简框图标注的,建议另行列表说明。

参考例图(略)

2.1.3 岗位作业流程说明

简要描述各岗位的作业流程,重点对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进行说明。

参考例表 各个岗位的作业流程说明

单元名称

岗位名称

作业流程*

时间*

频率*

 

 

 

 

 

 

 

 

 

 

作业流程*:说明作业内容;时间*:注明h/t,或h/w;频率:注明每周、每月或每年的作业频率。建议增加操作照片。

2.2生产岗位设置

简要说明生产班制及主要生产岗位设置,重点突出可能涉及职业危害的岗位。

参考例表 生产岗位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单元名称

岗位名称

生产班制

作业时间

人数

接触危害因素

 

 

 

 

 

 

 

2.3物料

2.3.1主要原辅材料及其用量

简要说明主要物料,重点突出化学物料以及可能涉及职业危害的物料。

参考例表 主要物料一览表

序号

物料名称

类别*

状态

年产生量(t/a)

混合物料组分

 

 

 

 

 

 

类别*:说明是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废弃物等属性。

2.3.2物料储运

参考例表 物料储运情况一览表

序号

物料名称

状态

储存场所

储存容量

包装规格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说明物料的装卸过程,以及储存场所内是否进行拆(分)装等作业,已经说明危险物料的储运情况。

2.4设备

2.4.1主要设备及其布局

重点是可能涉及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其布局,注意避免不同种类设备相互交叉污染,以及避免设备过于集中布置使危害叠加。

参考例表 设备情况一览表

单元名称

设备名称

数量

规格*

涉及危害

状态*

布局

 

 

 

 

 

 

 

 

 

 

 

 

 

 

设备规格*:主要是大小规格,有特殊材质需要的设备也可说明。设备状况*:为全密闭、设备局部开口有负压、设备局部开口无负压、敞开作业。

2.4.2设备布局评价

建议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以及GB 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编制检查表法进行分析评价。

2.5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调查及评价

2.5.1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调查与评价

参考例表 防护设施设置情况一览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设备数量*

防护设施名称

防护设施数量

配置评价*

 

 

 

 

 

 

设备数量*:涉及职业病危害的生产设备;配置评价*: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参考例表 通风排毒(尘)防护设施设置形式调查一览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防护设施

罩口位置*

罩口形状

罩口面积

适宜性评价*

 

 

 

 

 

 

 

罩口位置*:以危害发生源为参照物描述;适宜性评价*:根据GBZ/T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以及GB/T 16758 《集气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等综合分析评价;

2.5.2 防护设施相关参数检测

参考例表 通风防护设施测试情况汇总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防护设施

罩口风速

(m/s)

面风速*

(m/s)

呼吸带风速*(m/s)

效果评价*

 

 

 

 

 

 

 

罩口设置判断*:具体的罩口设置分析见附件;面风速*:主要适用于排风柜的效果评价;呼吸带风速*:主要适用于上送下吸的通排风设施,也可作为岗位送风效果的参考依据。

效果评价*:根据GBZ/T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以及结合作业环境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2.5.3防护设施符合性评价

建议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以及GBZ/T194《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等规范与标准用检查表法进行分析评价。

2.6总平面布置调查及评价

2.6.1用人单位的主要建筑指标

建议收集用人单位的相关用地及建筑指标,并整理成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2.6.2厂区功能分区及建筑物区域布置

调查描述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非生产区以及各功能区内建筑物名称及其方位。

根据总平面布置图,详细描述厂区的功能分区及其方位。厂区规模较小的企业建议分为四个区域定位(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厂区规模较大的企业建议分为六个区域定位(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厂区规模很大的企业建议分为9个区域定位(东南、正东、东北、西南、正西、西北、正南、正中、正北)。区内建筑物名称及其方位、具体建筑参数参考例表如下:

参考例表:总平面布局一览表

序号

区域名称

区域方位

区域内建筑物

数量

名称

方位

 

厂前区

厂区东南

2

综合楼

南部

 

办公楼

北部

建议插入示意图。具体等比例的总平面布置图见报告附录资料。

2.6.3建筑物间距说明

参考例表 建筑物间距描述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朝向

高度

方位

相邻建筑

间距

判断*

名称

高度

 

 

 

 

 

 

 

 

 

 

 

西

 

 

 

 

 

 

 

 

 

 

 

 

 

 

 

 

2.6.4建筑物内各层功能分区布局。

参考例表 建筑物内功能分布表

建筑物名称

层次

功能布置

层次位置

面积(m2)

区域隔断

评价

 

 

         

2.6.5总平面布置评价

根据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相关要求建议用检查表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7建筑卫生学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结构特征分析评价其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等设计及运行参数的符合性。其中需注意强噪声、高温、高湿、大量使用强腐蚀性或高毒性化学物质、产生高危害性粉尘、涉及易燃易爆物品等的特殊建筑卫生要求的分析评价。包括下列四方面内容:

2.7.1区域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涉及建筑物的朝向(长轴与南北轴的夹角)、建筑物高度及其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墙通风面积、屋顶气楼、进风口与排风口的设置、建筑物内隔断等情况的分析。对于存在产生有毒有害因素工艺的建筑物,应该根据当地主要风向、平均风速、建筑物内容积等换算可能的换气次数。建筑物设计卫生参数的分析参考例表如下:

建筑物名称

长度(m)

宽度(m)

朝向

墙面通风(m2)

屋顶通风(m2)

通风面积比*(%)

内部隔断

 

 

 

 

 

 

 

 

参考例表 建筑物自然通风参数一览表

通风面积比*(%):为通风面积与底面积之比。

2.7.2区域机械通风

机械通风调查:对于隔断成为房中房等自然通风不良,以及产生有毒有害建筑物总平面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等需要采用机械通排风的建筑,应该详细核实机械风机的类型、数量、功率(总风量)、墙式风机或集中式通风的风口气流组织(进风口与吸风口)的布置位置、风压的梯度形成、换气次数及人均新风量等设计情况。对于全封闭建筑物必须换算每小时人均新风量。对于涉及有毒有害因素且未对产生有毒有害岗位配置局部吸风排毒设施的车间和实验室一般禁止使用循环风。局部吸风排毒设施与全室通风应形成合理的风压与风流,并尽可能建立自动连锁反应,安装止回阀,以防止有害气体倒灌污染。

单元名称

作业

人数

通风设施

数量

总风量

换气次数

(次/h)

人均面积

(m2/人)

人均新风量

(m3/h.人)

 

 

 

 

 

 

 

 

参考例表 机械通风设计情况汇总

2.7.3空气调节

存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或洁净室或区域的,应按照相关规定细化描述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包括空调设备类型、服务区域、人均新风量(或换气次数)设计参数及新风口周边污染源的距离(指有害气体逸散点或抽风排毒/除尘装置排风口)情况等进行分析。

参考例表 空气调节设备设置情况表

单元名称

空调类型

服务区域

人均面积

(m2/人)

人均新风量

(m3/h.人)

新风口与周围污染源距离

           

2.7.4采光照明调查

各区域采光照明的方式、设备类型以及运行参数。

2.7.5其他建筑设计卫生

注意对存在强噪声源、开放性高温源、高危粉尘、危险化学物料等作业场所的建筑设计卫生要求。

对车间或相关单元存在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必须按照消毒或生物安全要求作出相关描述和建议。

2.7.6建筑卫生学设计参数现场检测

对全室通风、机械通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设计参数的检测,以及需要进行通风检测的区域,先编制检测方案(包括检测定点、方法、仪器、内容等)。根据标准方法及规范程序开展通风管路或风口等的技术参数测定,换算区域的换气次数或人均新风量,建议同时检测二氧化碳含量以对通风范围内空气品质作出分析与评价。

生产车间的新风量测定方法建议如下:

a实测法:找到封闭车间空调系统的进风口, 测定风速以及进风口面积, 根据风量 Q=AV 算出新风量,再根据车间作业人数算出人均新风量。

b估算法:通过调查空调系统的通风量结合新风比估算出新风量 (结合现场二氧化碳浓度)。

2.7.7建筑设计卫生评价

建议用检查表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8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2.8.1辅助用室设置

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的调查与评价。参考例表如下:

参考例表 现场辅助用室调查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楼层

用室名称

面积

设施配置

 

 

 

 

 

2.8.2辅助用室评价

建议用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编制检查表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3.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与评价

3.1岗位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

调查劳动定员、单元划分、单元内化学物料使用情况、生产设备名称与数量及其自动化与密闭化情况、岗位设置、作业人数、作业流程、作业时间、作业频率等。分析各生产单元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岗位接触程度。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包括其物料状态、毒性分级、刺激性及窒息性、腐蚀性、皮肤吸收性、致癌性、致敏性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引起的职业病等。经综合分析,分别对各评价单元作出危害程度即引起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结论,建议选择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风险)较大的单元或作业点,确定为该项目重点防护的单元或作业点,即关键控制点。

参考例表 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性分析一览表

序号

有害因素

高毒

腐蚀性

窒息性

致癌性

致敏性

皮肤吸收性

 

 

 

 

 

 

 

 

 

 

 

 

 

 

 

 

根据上述表格,确定具有高危害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参考例表 职业危害事故风险分析一览表

单元名称

作业点

危化品名称

防护设施

个体防护

应急设施

评价*

 

 

 

 

 

 

 

 

 

 

 

 

 

 

评价*:作业点职业危害事故风险程度一般、较重、严重。

参考例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情况调查表

单元名称

岗位名称

作业点*

危害因素

接触情况

方式*

时间*

人数

 

 

 

 

 

 

 

作业点*:一个岗位可能多个作业点,可以逐个分行描述分析;设备状况*:分为全密闭、设备局部开口、设备敞开、设备有负压或无负压;方式*:分为自动化巡检、机械设备结合手工作业、手工作业;接触时间分为h/d、h/w。

3.2检测方案及检测结果分析

3.2.1采样(测试)点选择方案

参照国标、卫标、行标以及国外参考标准等确定可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及GBZ/T 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的要求进行采样(测试)点选择,具体采样(测试)点设置情况见参考例表。

确定采样、检测、测试的方法,并按照用人单位生产实际情况,选择采样(检测)时段。对采样(测试)点选择的代表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检测选择、采样的工作时段选择等问题,应该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

详细描述采样时段的生产负荷率、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开启数量及其运行状况、人员规范操作等情况。必要时(接触高毒物品、可能的超标岗位)对检测情况进行实时拍摄留证。

3.2.2检测结果分析

简要描述检测当天的气候情况和生产设施的运转负荷情况,一般要求检测当天运转的生产设备大于85%,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职业病危害情况的整体水平。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参考例表 检测当天气象条件一览表

天气

气温

气压

相对湿度(%)

PM2.5报告值*

 

 

 

 

 

PM2.5报告值*:当天气预报PM2.5出现预警及警报情况时,建议注明报告值。

参考例表 检测实时工况分析

序号

单元名称

生产设备台数

运行台数

防护设施台数

运行台数

 

 

 

 

 

 

 

岗位

名称

检测点

检测

项目

检测结果

判断*

CMAC

CSTEL

CTWA

CSTEL / PC-TWA *

 

 

 

 

 

 

 

 

参考例表 岗位化学因素检测结果判断一览表

CSTEL / PC-TWA *:小于1时统一用≤1,不必出具数值。

注意当一岗多点作业时,多个作业点位的同一种有害因素只有一个TWA值,如下表:

参考例表 岗位(一岗多点)化学因素检测结果判断一览表

岗位

名称

检测点号

检测

项目

检测结果

判断*

CMAC

CSTEL

CTWA

CSTEL / PC-TWA *

 

1

 

 

 

 

 

 

2

 

 

 

 

3

 

 

 

 

参考例表 个体采样(巡检)作业检测结果判断一览表

序号

岗位名称

姓名

检测因素

CTWA

判断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按各物理因素接触限值标准特点列表汇总。

参考例表 检测结果达标情况分析表

序号

检测因素

检测岗位

合格岗位

合格率(%)

 

 

 

 

 

参考例表 检测超标点汇总一览表

序号

检测因素

超标岗位

超标原因分析

 

 

 

 

检测结果分析评价,应注重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

必须对关键控制点、不合格点作业岗位情况进行调查描述并建议附图片增加描述的清晰性。

3.3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

根据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性、生产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岗位接触程度、作业环境危害因素浓(强)度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各个生产岗位的常规生产状况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非常规状况的危害程度,并特别突出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性分析。

参考例表 岗位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一览表

序号

单元名称

岗位/作业点

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

 

 

 

 

建议对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引用相关的粉尘、毒物、高温、噪声的分级标准对岗位接触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列表说明。具体分级换算过程见报告附件。

参考例表 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风险性分析一览表

单元名称

岗位名称

危险因素

设备容量

环境容积

作业流程

评价

 

 

 

 

 

 

 

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与评价

查阅并明确各项制度的名称、编号、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制度的合法合规性,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

4.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查阅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资料,根据单位规模、职业病危害状况、接触人数等分析评价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查阅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资料,分析评价完善性和合理性。

4.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制度核查与现场调查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参考例表 现场告知的设置状况

单元名称

现场调查与评价

告知栏

警示标识

警示说明

区域警示色

         

4.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查阅申报回执,查看申报内容,判断识别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正确。

4.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核实用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岗位作业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查阅相关培训资料: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教材与讲义、培训签到、培训考试等。

参考例表 培训情况一览表

序号

岗位名称

应培人数

实培人数

内容符合性*

资料完整性*

 

 

 

 

 

 

培训内容符合性*:法律法规(应有的权力与义务)、岗位接触有害因素告知、有害因素的危害特性、防护设施的防护原理及操作规程、岗位个体防护用品的品种及使用方法、应急救援设施的布置及使用操练、自救与他救注意事项等。

资料完整性*:培训教材、签到、考卷等。

4.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核实防护设施维护保养制度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记录资料,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分析评价。

现场清洁整齐度调查与评价:对现场物件堆放是否有序,墙面、地面、设备表面的积尘和积灰情况分析,查看清洁卫生制度及其落实情况,对是否造成二次污染或二次扬尘进行评价。对于存在问题附图片证实。

4.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查阅与核实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防护用品配置情况及其发放签收资料等,以及现场佩戴情况调查。

参考例表 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一览表

序号

岗位名称

配置品种

配置型号

发放(更换)周期

评价*

 

 

 

 

 

 

评价*:对防护用品应描述使用物品的防护参数,并对此进行符合性评价等。

参考例表 现场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调查

岗位名称

岗位人数

佩戴人数

佩戴种类

评价

         

4.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收集近3年的资料要求连续,不能提供近年资料的需要说明情况并据此对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历年检测数据分析。

参考例表 历年监测数据汇总

年份

应测点数

实测点数

合格点数

超标因素及岗位

 

 

 

 

 

 

 

 

 

 

况因素表用品管理制度;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科学性、检测布点的合理性合格率变化趋势、超标因素及其岗位跟踪,超标整改情况等,注意分析评价相同或不同季节、气候、工况、采样时段等情况检测数据的规律性变化,做出卫生学评价。

4.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调查用人单位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备案、审核、审查的批文及其落实情况,如无则简要说明原因。

参考例表 历年“三同时”落实情况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时期

投资规模

“三同时”执行情况

 

 

 

 

 

 

 

 

 

 

参考例表 历年“三同时”建议落实情况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议来源*

建议内容

落实情况

 

 

 

 

 

 

 

 

 

 

建议来源*:评价报告、审核文件等。

4.9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查阅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情况。并对历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检查近三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根据岗位接触情况,分析应检人数以及应检项目,核查实检人数和实检项目,以及体检单位资质,将职业健康检测结果汇总如下表。

参考例表 xx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一览表

岗位/

工种

危害因素

体检类别*

应检

人数

实检

人数

目前

正常

其他健康

损害

复查

人数

禁忌证

人数

 

 

 

 

 

 

 

 

 

分析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检查项目和复查落实情况。要求对复查对象以个人为基础,核实复查项目,并追索历年进展情况。

查阅资料,跟踪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患者的处置情况,并分析处置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要求。

建议对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作趋势分析,并分析与人员流动情况与体检间的关系。

4.1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调查制度的设立及其历年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情况。并同时查阅近年来有关化学物质在线监测的报警资料及其原因分析和处置情况。

4.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调查可能发生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岗位,及其应急救援设施,并核实应急救援预案备案与演练情况。应对泄险设施(区)、报警装置、事故通风、冲洗设备及急救用品等设施类型、数量及设置地点等设计情况作出分析评价。现场调查应急救援设施设置。

参考例表 应急救援设施现场调查表

单元名称

危险因素

应急救援设施

应急设施

数量或规格

完好数量

评价*

 

 

 

 

 

 

评价*:现场应急设施应描述设施尤其是报警器的防护参数,并对此进行符合性评价等;调查核实涉及高危物品项目的应急预案及其专家评审,安监主管部门备案情况。

4.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强调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以及生产设备、防护设施的维护保养制度,核实制度落实的各类记录资料。

4.13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4.13.1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调查分析

查阅资料,核实合同告知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及其可能的危害、防护措施及福利待遇等;公告栏告示形式告知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强)度;培训方式告知应急救援与措施、员工拥有的权利及义务等资料并分析评价。

4.13.2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调查分析

应包括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防护设施维护保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个体防护用品配置、工伤保险、生活福利等等费用。

4.13.3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调查分析

要求确定档案管理部门,查阅该部门管理企业的职业卫生档案资料,要求依据国家安监总局第47号令要求建立完整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资料,以及各类建筑物、生产工艺设备、防护设施设计等资料。档案资料应具有编号、目录、签发与签收等管理要素。

第三部分 其它附录性资料

注意可以使用复印件,可以不设页眉与页脚。

1.重要的设计图纸

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等。

2.专家评审意见、专家签单及评审意见修改说明

根据需求评审并附录。

3.当年检测报告

评价报告应附项目检测报告,项目检测报告可以用复印件,复印件必须另加盖检验章或公章,以示真实性。

4.当年体检汇总表

地址详见网站首页,电话:13917766155

本站内容众多,具体可查看导航条的网站地图来寻找需要的信息

版权:律师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