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律师联系电话:13917766155

开机时间:365天 8:00~21:00

首页 | 人格权 | 婚姻法 | 继承法 | 收养法 | 侵权法 | 房地产法 | 交通事故 | 民事诉讼法 | 法律法规 | 网站地图

刑法 | 物权法 | 合同法 | 公司法 | 劳动法 | 海商法 | 保险金融 | 知识产权 | 民商事仲裁 | 法制新闻 | 律师介绍

 

上海市伤残抚恤管理实施细则

【发布部门】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文字号】沪退役军人规〔2020〕3号【发布日期】2020.05.28【实施日期】2020.07.01【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本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管理的伤残抚恤工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符合下列情况的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

(一)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退出现役的军人,在服役期间因病评定了残疾等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二)因战因公负伤时为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

(三)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

(四)为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人员;

(五)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伤残抚恤的其他人员。

前款所列第(三)、第(四)、第(五)项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视同工伤的,不再办理因战、因公伤残抚恤。

第三条 认定因战因公致残应当符合《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有关政策中的相应规定;个人对导致伤残的事件和行为负有过错责任的,以及其他不符合因战因公致残情形的,不得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

第四条 伤残抚恤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公布有关评残程序和抚恤金标准。

第二章 残疾等级评定

第五条 评定残疾等级包括新办评定残疾等级、补办评定残疾等级、调整残疾等级。

新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本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认定因战因公残疾性质,评定残疾等级。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能及时评定残疾等级,在退出现役后依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认定因战因公残疾性质、评定残疾等级。调整残疾等级是指对已经评定残疾等级,因原致残部位残疾情况变化与原评定的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人员调整残疾等级级别,对达不到最低评残标准的可以取消其残疾等级。律师

属于新办评定残疾等级的,申请人应当在因战因公负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3年内提出申请;属于调整残疾等级的,应当在上一次评定残疾等级1年后提出申请。

第六条 申请新办评定残疾等级的应当提供以下真实确切材料:

(一)书面申请。申请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帮助申请,下同)申请新办评定残疾等级,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没有工作单位的可以直接向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主要包括:本人申请评残时身份,因战因公负伤时的身份、时间、地点、执行任务情况、负伤部位等详细经过,以及处理情况和见证人等要素。

(二)身份证、居民户口簿(首页、个人页)复印件。

(三)人民警察证等证件复印件。

(四)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6张。

(五)致残经过证明和医疗诊断证明(因职业病评残的应当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致残经过证明应包括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执行公务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调解协议书、民事判决书、医疗事故鉴定书等证明材料;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或者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斗争致残证明;统一组织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应包括加盖出具单位相关印章的门诊病历原件、住院病历复印件及相关检查报告。

(六)近6个月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就诊病历及医院检查报告(含相关影像)、诊断结论等。

第七条 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的应当提供以下真实确切材料:

(一)书面申请。申请人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没有工作单位的可以直接向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主要包括:本人申请评残时身份,因战因公负伤时的身份、时间、地点、执行任务情况、负伤部位等详细经过,以及处理情况和见证人等要素。

(二)身份证、居民户口簿(首页、个人页)复印件。

(三)退役军人证或退役军人登记表等复印件。

(四)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6张。

(五)因战因公致残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因职业病评残的应当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档案记载是指本人档案中所在部队作出的涉及本人负伤原始情况、治疗情况及善后处理情况等确切书面记载。职业病致残还需提供有直接从事该职业病相关工作经历的记载。医疗事故致残还需提供军队后勤卫生机关出具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原始医疗证明是指原所在部队体系医院出具的能说明致残原因、残疾情况的病情诊断书、出院小结或者门诊病历原件、加盖出具单位相关印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

(六)近6个月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就诊病历及医院检查报告(相关影像)、诊断结论等。

第八条 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应当提供以下真实确切材料:

(一)书面申请。申请人申请调整残疾等级,应当向所在单位或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主要包括:本人原评残时基本情况(包括致残的具体经过、评残部位和等级等),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情况和申请调残的理由(原致残部位残疾情况变化与原评定的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等要素。

(二)伤残证件复印件。

(三)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4张。

(四)近6个月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就诊病历及医院检查报告(相关影像)、诊断结论等。

第九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及时审查评定残疾等级申请,出具书面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连同相关材料一并报送申请人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查。

第十条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报送的有关材料进行核对,对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补充材料。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评残条件的,在报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核同意后,应当填写《上海市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一式三份),并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签发《受理通知书》,通知本人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残疾等级鉴定。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本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人员,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负伤条件的,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相关规定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本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负伤条件的,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十一条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定医疗卫生机构,成立医疗卫生专家小组,负责对申请人的残疾情况进行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上海市伤残人员残疾等级医学鉴定表》确定的致残部位、申请人的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影像和诊断结论等材料,根据《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对申请人的残疾等级进行医学鉴定,客观公正作出鉴定结论。

《上海市伤残人员残疾等级医学鉴定表》必须经三名以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成员共同签名,加盖医疗卫生机构印章。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给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 申请人或者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申请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收到《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后的5个工作日内,分别向户籍所在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书面提出,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定医疗卫生机构重新进行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的《残疾等级重新医学鉴定意见》为终结意见。

第十三条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据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对申请人拟定残疾等级,在《上海市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一式三份)上签署意见,加盖印章,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于收到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签署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一并报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本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人员,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补评或者调整残疾等级标准的,于收到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签署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相关规定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本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新评或者调整残疾等级标准的,于收到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签署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报送的材料初审后,认为符合条件的,通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申请人的评残情况进行公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于收到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五条 公示内容应当包括致残的时间、地点、原因、残疾情况(涉及隐私或者不宜公开的不公示)、拟定的残疾等级以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方式。公示应当在申请人工作单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进行,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对公示中反馈的意见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调整等级的应当将本人持有的伤残人员证一并上报。

第十六条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对公示的意见进行审核,在《上海市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对符合条件的,办理伤残人员证(调整等级的,在证件变更栏处填写新等级),于公示结束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发给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对不符合条件的,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于公示结束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七条 伤残人员以军人、人民警察或者其他人员不同身份多次致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上述顺序只发给一种证件,并在伤残证件变更栏上注明再次致残的时间和性质,以及合并评残后的等级和性质。

致残部位不能合并评残的,可以先对各部位分别评残。等级不同的,以重者定级;两项(含)以上等级相同的,只能晋升一级。

多次致残的伤残性质不同的,以等级重者定性。等级相同的,按因战、因公、因病的顺序定性。

第三章 伤残证件和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 伤残证件有效期满或者损毁、遗失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书面申请换发证件或者补发证件,并提供4张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伤残证件遗失的须本人在本市公开发行的报纸刊登声明作废。登报声明必须写明丢失的伤残证件编号、姓名,登报费用由个人自理。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填写《上海市伤残人员换证补证审批表》(一式三份),连同其它材料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批后将新办理的伤残证件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给申请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十九条 伤残人员前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定居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定居前,应当向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书面申请,由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变更栏内注明变更内容。对需要换发新证的,“身份证号”处填写定居地的居住证件号码。“户籍地”为国内抚恤关系所在地。

第二十条 伤残人员死亡的,其家属或者利害关系人应及时告知伤残人员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注销其伤残证件,并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申报和审批的各种材料、伤残证件应当有登记手续。送达的材料或者证件,均须挂号邮寄或者由申请人签收。

第二十二条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建立伤残人员资料档案,一人一档,长期保存,集中管理,及时整档,定期归档。确保优抚系统数据、书面档案材料与伤残人员实际状况统一匹配。建立电子化档案,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 伤残抚恤关系转移

第二十三条 残疾军人退役或者向政府移交,必须自军队办理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60日内,向户籍迁入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转入抚恤关系。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必须进行审查、登记、备案。

(一)申请材料。个人书面申请、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登记簿复印件或者户籍证明、近期二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残疾军人证》原件、军队相关部门监制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退役证件或者移交政府安置的相关证明等。

(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对残疾军人残疾情况及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复查鉴定残疾情况。认为符合条件的,将《上海市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一式三份)和新打印的《残疾军人证》及有关材料报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认为不符合条件的,以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记载的残疾情况与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暂缓登记,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知原审批机关更正,或者按复查鉴定的残疾情况重新评定残疾等级。伪造、变造《残疾军人证》和评残材料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回《残疾军人证》不予登记,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申请人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在《上海市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认为符合条件的,办理新的《残疾军人证》,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给申请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通知原审批机关更正,或者按复查鉴定的残疾情况重新评定残疾等级。

(四)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如复查、鉴定残疾情况的可以适当延长工作日。

第二十四条 伤残人员跨省迁移户籍时,应同步转移伤残抚恤关系。

(一)迁出本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伤残人员申请及其伤残证件和迁入地户口簿,将伤残档案、迁入地户口簿复印件以及《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通过邮寄发送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并同时将此信息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同时,将上述所有材料和伤残证件复印备查。

(二)迁入本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到迁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邮寄来的伤残人员伤残档案、迁入地户口簿复印件以及《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等材料和申请人提供的伤残证件原件后,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将《上海市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一式三份)、新打印的伤残证件和近期二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会同上述材料上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退回迁出地补充材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申请人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在《上海市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认为符合条件的,办理新的伤残证件,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给申请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回迁出地补充材料。

(三)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 伤残人员户籍在本市范围内跨区迁移的,应同步转移伤残抚恤关系。

(一)迁出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伤残人员申请,将伤残档案、迁入地户口登记簿复印件以及《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通过邮寄发送迁入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同时,将上述所有材料和伤残证件复印备查。

(二)迁入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到相关材料后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伤残抚恤关系转移。不符合条件的,应当退回迁出地补充材料。

(三)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各自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五章 抚恤金发放

第二十六条 伤残人员从被批准残疾等级评定后的下一个月起,由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按照规定予以抚恤。伤残人员抚恤关系由部队或者跨省迁入的,其当年的抚恤金由部队或者迁出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发给,从下一年起由迁入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按本市标准发给。伤残人员抚恤关系在本市范围内转移的,迁入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从审批同意后的下一个月起发放,迁出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放到审批同意的当月。由于申请人原因造成抚恤金断发的,不再补发。

第二十七条 在境内异地(指非户籍地)居住的伤残人员或者前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定居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定居的伤残人员,经向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其伤残抚恤金可以委托他人代领,也可以委托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存入其指定的金融机构账户,所需费用由本人负担。

第二十八条 伤残人员本人(或者其家属)每年应当与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一次,通过见面、人脸识别等方式确认伤残人员领取待遇资格。当年未联系和确认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应当经过公告或者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及时联系、确认;经过公告或者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后60日内仍未联系、确认的,从下一个月起停发伤残抚恤金和相关待遇。

伤残人员(或者其家属)与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重新确认伤残人员领取待遇资格后,从下一个月起恢复发放伤残抚恤金和享受相关待遇,停发的抚恤金不予补发。律师

第二十九条 伤残人员变更国籍、被取消残疾等级或者死亡的,从变更国籍、被取消残疾等级或者死亡后的下一个月起停发伤残抚恤金和相关待遇,其伤残人员证件自然失效。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给予警告,停止其享受的抚恤、优待,追回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残情的;

(二)冒领抚恤金的;

(三)骗取医药费等费用的;

(四)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和相关待遇的。

第三十一条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据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公安机关发布的通缉令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中止抚恤、优待情形的伤残人员,决定中止抚恤、优待,并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利害关系人。

第三十二条 中止抚恤的伤残人员在刑满释放并恢复政治权利、取消通缉或者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后,经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申请,并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审查符合条件的,从审核确认的下一个月起恢复抚恤和相关待遇,原停发的抚恤金不予补发。办理恢复抚恤手续应当提供下列材料:本人申请、户口登记簿、司法机关的相关证明。需要重新办证的,按照证件丢失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三十四条 因战因公致残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部队现役干部转改的文职人员,因参加军事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作战支援保障任务致残的其他文职人员,因战因公致残消防救援人员、因病致残评定了残疾等级的消防救援人员,退出军队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后的伤残抚恤管理参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未列入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参照本实施细则评定伤残等级,其伤残抚恤金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发放。

第三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地址详见网站首页,电话:13917766155

本站内容众多,具体可查看导航条的网站地图来寻找需要的信息

版权:律师法律咨询